继续过时

  周末回到自己的房子,在屋角的纸箱里翻出一大堆日记、信件、证书以及习字练画写诗写小说用的本子和稿纸。这些十几年前的东西仿佛是属于另一个人的,让我想起了很多原本以为不该忘记也不会忘记的事情。差不多从接触互联网之后,我就远离了这些物件,还有那些钢笔毛笔、那些Faber-Castell绘图笔、那些石章、石料和刻刀、那套云子和棋盘,甚至那只被遗弃的吉他……
  无论作为工具还是消遣,电脑和网络都比那些东西方便得多,不过,也似乎很容易让人变得懒惰和贫乏。如今SNS和“微博”泛滥,更是轻易地将人们在网上的所想所为切割成漫无条理的碎屑。收拾起旧物与往事,我不禁自问:倘若再过十年,我在我的电脑硬盘里、在各个网络服务器的空间里,都能找到些什么玩意?
  曾经对那些将博客当作个人日记的人很不以为然,但现在我的想法变了。在博客里写日记没什么不好,博客便利的归档与检索功能会在日后体现价值——对普通个人用户而言,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敝帚自珍反躬自省都有其价值。尽管现在博客被普遍认为“过时”,但我越来越觉得,追互联网的时髦,那是评论家与创业家才干的事,我还是继续过时好了。

网游那点事

 

  这两天,一份《关于印发〈中央编办对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三定”规定中有关动漫、网络游戏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部分条文的解释〉的通知》引起了业内人士与玩家的关注。
  很多人耐心地看完了这份比论文艰涩比绕口令费神的通知,无非就是想搞明白一件事,《魔兽世界》的免费内测将延续到什么时候?免费内测结束之后网易会展开正式商业运营还是暂时停服?这一切到底谁说了算?
  举个例子,如果用进口汽车来比拟进口网游,那么新闻出版总署相当于商务部,是批“进口许可证”的;工信部相当于交管局车管所,是下发汽车牌照和驾驶执照的;而文化部则相当于交通委执法大队。上面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魔兽》何时正式运营,还是版署说了算。有些人不知怎么理解的这份通知,认为7月21日文化部已经通过了《魔兽世界》的“审批”,于是一篇《不必再等版署审批,魔兽世界最快明天正式开服》的“新闻”被炮制出来,在网上四处传播。
  其实这通知只是把一年多以前的规定又搬出来解释了一下,而版署负责审批、文化部负责市场的权限划分始终未变。至于“相关产业规划、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会展交易和市场监管”的职责,尽管划给了文化部,但版署由于掌控审批大权,一样可以搞ChinaJoy,搞原创动漫扶持计划,甚至查处“低俗”网游。
  多头分段式管理有根深蒂固的弊端,媒体胡乱置喙煽风点火的结果,可能会使各部委之间对权力的争夺较量愈加升级。这次文化部发炫耀帖,媒体跟着起哄,版署的权杖大概又要在网易和《魔兽》头上敲出几个包来……

又创新了

 

  9月份发行的第18期《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大概会在期刊史上留下一笔——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将在这本杂志上投放互动视频广告。
  被称作VIP(Video In Print)的杂志视频广告通过一块嵌入纸中的超薄显示屏播放,读者可以通过该页的5个按钮分别选择CBS剧集"How I Met Your Mother"、"Two and a Half Men"、"Accidentally on Purpose"、"NCIS: Los Angeles"的剪辑片段及赞助商百事可乐的一则广告。
  去年《君子》(Esquire)75周年特刊封面使用了电子墨水技术,今年《娱乐周刊》走得更远。不过,无论杂志中的立体广告、香味广告、有声广告,还是如今的视频广告,这些创新都仅限于让杂志的广告变换花样,以期博得广告商的青睐,难道没人愿意试着用这些手段做做内容吗?

迟来的纪念

  做完上期杂志没几天,突然得知迈克尔·杰克逊的死讯,一瞬间我心里的感觉就像杰克逊著名专辑Thriller的名字,“颤栗”了一下。
  如果不是今年4月的一则新闻,我已经很久没有关注过杰克逊的动向。当时美国朱利安拍卖行将原本计划拍卖的杰克逊私人物品陈列于贝弗利山庄向公众展出,其中大量的游戏机台吸引了我的视线——没想到杰克逊如此喜爱电子游戏。
  更没想到的是距离7月开始的全球复出巡演不到半个月,杰克逊竟然撒手人寰。这时候,我突然想起在我的中学和大学时代,我和我的同龄人曾经那样的迷恋杰克逊的音乐与舞蹈。虽然后来有更多更新的明星交替登上流行舞台,虽然杰克逊的名字渐渐只出现于娈童、整容之类的丑闻报道,虽然我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他,但在6月26日重新听起杰克逊的歌时我才知道,有些人是记忆星系中的坐标点,或许一度暗淡无光却永不泯灭,他们拥有抗拒遗忘的力量。
  于是我一边听歌一边收集整理资料,试图做一个小小的专题来纪念这位流行之王。不过,以杰克逊为主角的游戏只有世嘉的MoonWalker,其余几款游戏中他以配角或者干脆是丑角的形象出现,这有点令人失望。《魔兽世界》里暗夜精灵的太空步是暴雪向杰克逊的致敬,《侠盗猎车手》和一些音乐游戏中使用了杰克逊的歌,杰克逊与游戏的关联基本仅限于此。
  把目光投向杰克逊的游戏机收藏,会发现昂贵的世嘉R-360,不常见的街机版《超级马里奥》,各种各样的赛车、射击、格斗、音乐街机,乃至任天堂著名的失败作品Virtual Boy。这114件藏品收录在朱利安拍卖行的在线图册中,pinsane.com网站还专门为其制作了生动逼真的3D陈列馆,足以让玩家一饱眼福。
  杰克逊的这些游戏机起初摆放在他的私人庄园里。这座庄园有游乐场、人工湖、电影院和动物园,像一个童话世界,它的名字取自杰克逊最喜欢的小说《彼得·潘》中那座能保持年少纯洁的小岛,叫“永无乡”(Neverland)。据说在某些夜晚,杰克逊会独自一个人乘坐旋转木马,或许,他也曾经一个人默默把玩那些游戏……童年严重缺失关爱和娱乐的杰克逊,在成为天皇巨星后依然痴迷卡通和游戏,内心深处渴望自己像小飞侠一样永远不会长大;但一掷千金买来的玩具、漫画和游戏无法治愈心灵的创伤,他总是被媒体称作“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当把杰克逊当作一个游戏玩家来看待时,我终于理解了他的乖张和寂寞,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永无乡。

  Michael Jackson

1     Man in the Mirror
2     Beat It
3     Billie Jean
4     Earth Song
5     Bad
6     I’ll Be There
7     Thriller
8     Don’t Stop ‘Til You Get Enough
9     We Are the World
10   The Way You Make Me Feel
11   Heal The World
12   Will You Be There   
13   Remember The Time
14   Rock With You
15   Smooth Criminal
16   Wanna Be Startin’ Somethin’
17   Black or White
18   You Are Not Alone
19   I Just Can’t Stop Loving You
20   I Want You Back

关于杨永信,抄篇旧文

 

  最近,杨永信成了舆论关注热点。N年前写的《网瘾犯了,找陶教授唠嗑或杨教授扎针》中的“杨教授”,也被一些网媒替换成了杨永信。在《精神病院写真》那篇博客里,我摘引了《战网魔》一书的大段文字,其中便有备受批评的“电击”细节。
  杨永信的电击疗法是“厌恶疗法”的典型。五年前在做《讨厌游戏》的专题时,我写过一篇文章谈及这种疗法。电击疗法本身没有什么大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权利”——谁给了杨永信这样的权利,“网瘾患者”是否有选择“治疗”方式的权利,等等。

讨厌,一种药或一种权利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任何形式的瘾都是不好的,不管上瘾的是酒精、吗啡还是唯心主义。”
  而游戏是那样的容易让人上瘾。

  如果把玩家和游戏之间的关系比喻为一场爱情,那么,讨厌游戏的玩家,就像步入婚姻殿堂的男女们,日复一日,感受到的是对方回归生活原色的另一面,真实、普通甚至丑陋和乏味。已经形成的关系,有些经历了磨合与反复得以平安无事的延续,有些伴随着痛苦和惶然终于宣告分崩离析,更多的,是那种貌合神离的面面相觑,有一搭无一搭的勉强维系……
  那些喜爱游戏的玩家,则正像热恋中的人儿。情人眼里出西施,在地愿为连理枝;葡萄美酒夜光杯,但愿长醉不愿醒。可是,当某些玩家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常规减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乃至扰乱了自己和他人的正常生活时,爱情小说中对这种情况也有个说法:孽缘。

  事实上,近年来一些国内外的专项调查和多条新闻事件以及我们身边的所见所闻都表明,相当数量的游戏玩家有不同程度的游戏瘾症。他们的突出表现就是:过度沉溺,难以自控,打死也不会说出“讨厌游戏”这几个字……
  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玩游戏上瘾的玩家,如果身心健康和生活秩序受到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或许,该让他们找一找讨厌游戏的感觉。
  在国外,已有医生开始把游戏瘾症当作一种典型病症进行研究,尝试通过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及配合药物等手段加以治疗。
  在中国师范本科教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

  小磊坐在教室里,没有心思听教师讲课,他急切地期待着放学。放学铃响过,小磊第一个冲出教室,他要干什么?去玩游戏机。这一段时间他总是这样沉迷于游戏机,由于在游戏机上花费了过多的精力,他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教师知道了他的这一不良行为,也对他进行了多次教育,可效果总是不好。每当他走过游戏厅,心里就直痒痒,于是不由自主地又走进游戏厅,津津有味地玩着,常常为此忘记吃饭,忘记做作业。他越玩越上瘾,以致除了对游戏机感兴趣外,别的什么事都不想做。为他玩游戏机的事,他父亲非常生气,也狠狠地揍过他,可收效甚微。
  针对小磊的这一情况,咨询教师采用了厌恶疗法。小磊由于自我控制力较差,在外界不良刺激的作用下、导致了不良行为的产生。为了改变小磊的这一不良行为,教师和家长应引导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新的兴趣,使他的兴趣由游戏机转移到别的有益活动上来。
  采用厌恶疗法的原则是,每逢不良行为出现时,即给予一种疼痛刺激,例如将一根橡皮筋绑在他的手腕上,一想去玩游戏机时就让他用橡皮筋使劲弹自己,使自己感到疼痛。运用这种强烈的刺激对抗错误的行为习惯,经过反复训练,使不良行为与不愉快体验建立条件联系,让小磊在短期内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从而促使不良行为消退。
  在使用厌恶疗法时,厌恶性刺激应该达到足够的强度,通过刺激能使学生产生痛苦或厌恶反应,持续的时间为直到不良行为消失为止。

  在今年2月某日的《北京青年报》上,刊登了一篇《暴力管教无助戒网瘾,解决问题要用科学方法》,其中亦称: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网瘾形成机理如同烟瘾、酒瘾、毒瘾一样,同样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习惯化的过程。网瘾是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只靠家长的暴力管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需要诊断、治疗。其疗法有:
  ……厌恶疗法。叫孩子左手腕带上粗的橡皮筋,当孩子有上网念头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橡皮筋回弹便会产生疼痛感,转移并压制上网的念头。

  虽然橡皮筋的细节有点缺乏想象力和搞笑,但以上提到的“厌恶疗法”,确是心理学中行为疗法的一种,是根据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发展而来的。这种方法对于某些顽固的不良习惯有一定的矫正效果,在民间便有很多不自觉的应用,比如在母亲乳头抹黄连水给幼儿断奶,在手指上涂辣椒水纠正儿童吮手指的毛病,在香烟上涂抹风油精帮助戒烟等等。
  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对象,“讨厌”便成了苦口的良药吗?

  厌恶疗法的极至,表现在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1962年发表的科幻小说《发条橙子》中。作品叙述心理学家用厌恶疗法改造少年罪犯阿历克斯的过程:阿历克斯被注射路氏物质后捆绑到椅子上,眼晴被强行绷开,连续观看数小时的暴力影像,令他头痛恶心全身不适。一段时间后,当阿历克斯脑内浮现暴力意念时,头痛恶心等身体症状便强烈袭来,迫使他放弃暴力企图。这部小说被好莱坞著名导演库布里克搬上银幕,成为20世纪经典电影之一。影片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相信每个看过的玩家都过目不忘。

  “停,停,停,”我不断喊叫着。“关掉啦,狗杂种们,我忍受不住啦。”第二天,上午、下午,我竭尽全力迎合他们,在折磨椅上笑眯眯地扮演爽快合作的孩子,任由他们放映恶心的超级暴力镜头,眼睛被夹起而持久张开,一览无余,身体、双手、双脚固定在椅子上,丝毫动弹不得……“噢,我受够了!”我喊道。“不公平啊,臭淫棍们,”我挣扎着想摆脱椅子,根本不可能,简直是粘在上面的。

  如此这般的灌输“讨厌”,正所谓矫枉过正,已然令人生厌。不过,小说和电影的本意显然都不是在探讨这一心理疗法。
  电影中,阿历克斯最后又能够随心所欲地犯罪,他“已经全好了”,但那仍然是人为控制的结果。而未被电影改编的原小说第21章更蕴深意,描写阿历克斯继续开始作恶,直到某一天他突然厌倦了这种生活,渴望成家生子,“如果我移步走向这炉火温暖、热饭上桌的房间的隔壁,就能找到我的真正追求。”于是金盆洗手,成了一个普通人。
  “人在定义中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来选择。只能行善、或者只能行恶的人,就成了发条橙。”安东尼·伯吉斯在多年后小说的再版序言中这样写道。

  是的,喜欢也好,讨厌也罢,都是我们的一种权利。
  我们可以选择。

魔兽的事


《魔兽世界》最新升级版本的名称如同谶语

  网游更换代理的情况在国内并不鲜见,《石器时代》、《仙境传说》、《大航海时代Online》等等都是先例。游戏续作更换代理也是常事,远有《传奇3》,近有《劲舞团2》。但九城丢了《魔兽世界》,还是多少有些令人唏嘘。
  九城在拿下《魔兽世界》之后,陆续签下《激战》、《卓越之剑》、《奇迹世界》、《暗黑之门》、《仙境传说2》、《赫胥黎》、《FIFA Online》等重头作品,风头一时无两,不过这大概就是暴雪产生更换代理意图的初始原因之一。后来朱老板不务正业玩起了足球,EA入股九城,网易拿到《星际争霸Ⅱ》及战网平台代理……那么当暴雪计划用战网账户串联旗下所有产品时,它已经不大可能有什么别的选择了。
  没了魔兽的九城将减少九成左右的收入和利润,面临严峻的信任和生存危机。虽然九城签了不少大作,但目前看来,《奇迹世界》不堪重任,《卓越之剑》基本是只花瓶,《FIFA Online 2》属于偏小众的类型,《劲舞团2》在久游与腾讯、完美的夹击之下困难重重,号称历时15年打造的《王者世界》更不靠谱——谁会去玩这么“古旧”的回合制网游?
  话说回来,以往九城过于倚重《魔兽世界》,使得其他产品的运营推广力度不足,这些游戏还有潜力。如果九城能够控制好局面,减少因魔兽代理变更引发的人才流失,尽快找准今后运营和研发的重点,或许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虚拟大片

 

 

 

  3月底的这期《周末画报》做了一个《谁是China Tracy?》的图片专题,用曹斐的话讲叫“虚拟大片”。“拍摄场景”是《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中的“人民城寨”(RMB City,2007年底开始筹划的基于《第二人生》的艺术项目,今年1月刚刚“开城”),模特则是曹斐的虚拟化身“中国翠西”(China Tracy)。
  “人民城寨”的3D建模略嫌粗糙,没能充分利用《第二人生》那本就有些落伍的引擎表现能力,《周末画报》的编辑对图片素材的处理也很草率,结果就是弄出了一组非常糟糕的“大片”,让人看了以后兴味索然。其实“人民城寨”还是很有趣的一个项目,挺值得做一番虚拟观光的。

杂志的自救

 

  法国的“游戏潮刊”《娱乐》(Amusement)推出了最新一期杂志。这期杂志又有了很“潮”的创新——它的第2页上贴有一枚RFID电子标签,能通过Mir:ror阅读器向服务器发送信号,为读者提供一些独家在线内容,比如一款全新的独立游戏、著名工作室制作的视频和壁纸等等。这是世界上第一本附带RFID标签的杂志。虽然Amusement准备的线上内容并不精彩,但这种借助RFID技术将平面印刷与网络出版结合在一起的尝试值得关注。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时代》周刊不久前发布的个性化杂志定制服务mine。这些创新或者说自救措施的收效如何,拭目以待。

10美元学习机

  在前几天加州圣何塞的O’Reilly新技术会议(ETech 2009)上,曾在去年传出风声的“12美元电脑”正式亮相。为此成立的PlayPower基金会称,要为连100美元的OLPC也负担不起的第三世界人民打造价廉物美的10美元“电视电脑”(TV-Computer),并在该平台上开发各类教育游戏软件。
  我一看就震惊了,不,确切的说是感动了……这不是十几年前风靡中华大地的“电脑学习机”吗(不过那些家伙是在印度发现这宝贝的~~)?上世纪90年代初,成龙代言的小霸王学习机家喻户晓,而裕兴公司则将任天堂八位机的机能发挥得淋漓尽致——那玩意能读软盘,能接鼠标,还能用WPS(文档甚至可以直接用于电脑),在那个学电脑等于学打字的年代的确和电脑差不多了。
  目前PlayPower已经有了中文版,还有传言说该项目可能与外星科技合作,这让人恍惚之间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向Danny Ledonne致敬

 pc_poster

刚刚无意中发现,游戏《哥伦拜恩超级大屠杀》(Super Columbine Massacre RPG)的作者丹尼·莱顿尼(Danny Ledonne)一年多前执导了一部纪录片《游戏哥伦拜恩》(Playing Columbine)。该片已在2007年底IGDA蒙特利尔国际游戏峰会和一些小规模电影节上展映。

关于那款游戏及作者的情况,以前我在《严肃游戏》一文中介绍过。去年的专题《游戏可以承受之重》里,大狗对《哥伦拜恩超级大屠杀》的设计背景和游戏流程有很详细的记述。当时莱顿尼的电影已经制作完成,可惜专题未曾提及……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伙(海报上最右边那个)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此之强,居然在做了一款被骂得狗血喷头的游戏后又鼓捣出一部电影。或许,丹尼·莱顿尼的游戏即便按照艺术创作的标准衡量,也已逼近道德伦理的边界,不过他的勇气着实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