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2006/02/15

KUSO的源起和流变

  一般情况下我不会在Blog里贴以前写的东西,何况是并不满意的东西,不过今天例外,就算对胡戈和《馒头》一点微不足道的声援罢。
 
KUSO的源起和流变
 
  2006年1月5日,一场名为“冬天的事故”的电影首映式伴随着背景音乐《春天的故事》在北京翠宫饭店召开,韩乔生、刘建宏、宋柯、赵青、黄集伟、胡吗个等二百多位文体娱乐圈名人和媒体记者到场祝贺。此间首映的并非是什么商业大片,而是一部被称为“博客电影”的DV作品《小强历险记》。首映式上没放片子之前,先搞了一场自我颁奖,比如获得最佳视觉效果提名的是:《星球大战前传Ⅲ:西斯的复仇》中的太空激战,《金刚》中的金刚大战霸王龙,《无极》中陈红的磁悬浮头发环,《小强历险记》中黄集伟的片名题字和《神话》中金喜善的脸蛋,获奖的自然是《小强历险记》的题字,等等。之后,韩乔生上台,模仿央视春节晚会的路数,念了一通来自“世界和祖国各地”的贺电:
  美国歌星麦当娜得知《小强历险记》首映,专门从英国发来电子邮件,她说:“我多想到现场为你们的首映献上一曲《像一个处女作》,但我由于马上要生第三个孩子,行动不便,再次,我祝愿你们首映成功。另外,我还要说的是,我是一名妇女,一直是小强的粉丝,所以我是妇强粉。”
  正在和记者吵架的著名导演冯小刚先生在百忙之中抽空发来短信,短信说:“由于我被世界上最落后的娱记纠缠得脱不开身,所以不能来到现场,非常遗憾,我谨以我个人名义对《小强历险记》的公映表示祝贺。21世纪最缺乏什么?缺德。”
   ……
 
  首映式在欢快热闹的气氛中结束了。《小强历险记》的编剧、《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王小峰回到家里,照例打开电脑准备写他的博客。这时,MSN上的头像闪动,一个朋友传过来一段视频,王小峰看后抚掌叫绝,随即把这段视频发到了自己的博客里,信手敲下一行“《无极》要是这么拍也还能看”。那段视频短片,正是当下网上盛传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2006新年伊始便在网上流行的这两部片子,让人联想起前几年的《东方红时空》与《大史记》,前者是央视新闻评论部的媒体精英自娱自乐的放松产物,后者是普通网友将多部电影经典拼贴串接的游戏之作,它们与近年来曾经或正在广为流传的猥琐男、小胖、芙蓉姐姐、后舍男生、李毅大帝、八个福娃等主题图片、文章、影音以及人物和事件一样,都是“KUSO文化”的典型表现。
 
●烂游戏,认真玩
  KUSO是日语くそ(屎)的发音,这个词和英语中的Shit相似,是用于发泄不爽情绪时的口头语,意思是“可恶”或者“糟透了”。它后来演变为恶搞的代名词,是从日本的游戏界开始的。
  1996年8月,Ecole Software公司制作的一款土星版光枪射击游戏《死亡火枪》(Death Crimson)在日本发售。这部“连8位机图像都不如的”游戏获得了日本权威游戏杂志《Fami通》的13分评价(满分为40分),荣膺史上最烂游戏之冠。或许是因为它图像极糟、难度极高的盖世无双的烂,反而激发了某些玩家探索尝试的好奇心,于是,个别强者忍受着游戏主角越前康介不断的惨嚎“KUSO!KUSO!!”,努力把这部烂游戏打穿,之后写下对它的“热情礼赞”:
 
  果てしなく意味をなしていない、壮大なストーリーと世界設定
  (没有意义,永无尽头,情节壮丽的世界设定)
  作品によくマッチした、脳味噌にこびり付きそうな音楽
  (与作品完美调和,令大脑极度享受的音乐)
  大胆にポリゴンを駆使したゲーム画面
  (大胆应用多边形的游戏画面)
  誰もが驚く、その驚異のゲーム性
  (让所有人无比惊异的游戏性)
  とても一言では言い表せない、怪しさ大爆発のOPムービー
  (一言难尽、怪力爆发的开场影片)
  等など、非常に魅力溢れる作品である
  (如此等等,魅力四射的大作啊)
 
  这种对待烂游戏的认真态度,被日本玩家用“KUSO”来形容,这个词的用法比较随意,可以当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使用。1997年末,中国台湾玩家“BH先生”以无畏精神亲身体验了《死亡火枪》,之后他的一篇《死之帝王传说》在中文网络世界被频繁转载,其中写道:“玩GAME不只是玩GAME,学问在里面;烂GAME不只是烂GAME,传说在里面。玩《死亡火枪》,经历传说,作历史的见证者!”该文堪称中国玩家早期的KUSO代表作。
  台湾地区受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极深,在上世纪末,KUSO不知不觉间在台湾巴哈姆特、游戏基地等游戏讨论区流行开来,取材自动漫、游戏的幽默文字和图片形成了一股搞笑风潮。而使这股KUSO风潮通过网络蔓延到香港和内地并迅速形成时下最为火热的娱乐现象,有一个人起到了催化剂般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喜剧之王”周星驰。
 
●回忆大话年华
  周星驰的很多电影如《唐伯虎点秋香》、《国产凌凌漆》、《大内密探零零发》、《食神》、 《百变星君》等,在传入大陆地区之初是被当作庸俗闹剧看待的。即便在香港本地,1995年公映的《大话西游》也是票房惨淡,遑论它进入内地后的灰头土脸。但在1998年前后的国内校园BBS上,以清华学子为首的大学生们用“认真看烂片”的KUSO精神对《大话西游》进行了细致解读,进而,“无厘头”变成“有来头”,周星驰的作品被关注“大话现象”的主流舆论过度阐释为“后现代”的“解构主义”,披上了时髦的文化外套,不再以平民化的娱乐内核“裸奔”而遭白眼。下面这段2000年8月16日《北京青年报》的报道会帮助我们回忆起那一段特别的日子:
 
  周星驰为了改变“低成本之王”的形象,1994年主演了投资6000万的《大话西游》。
  这部天马行空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取材于古典小说《西游记》,但却说了一个与原作毫无关联的爱情悲剧。
  不料《大话西游》遭遇票房滑铁卢,情况最好的香港仅收回成本,台湾地区赔得片商对星爷的千万票房号召力产生了怀疑,内地尤其是北方惨不忍睹,偌大一个北京城《大话西游》两集才卖了40万元,有些场次观众不到10个人。
  如果当年这部电影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的话,可能是招惹的骂声不少。有些观众还没看完就在影院里开骂,有人中途退场大呼上当。北京有位老干部致信报社,说《大话西游》把唐僧弄得唧唧歪歪,把孙悟空变成了花花公子,片中还用上了“性骚扰”、“慰安妇”这样的台词,这是古典小说的悲哀和耻辱!
  两三年后,《大话西游》上演了现实中的神话,盗版VCD成了碟贩的抢手货,大话西游网站一搜索就是好几十个,《大话西游》式的语言也成了继《第一次亲密接触》后的又一大网络语言。
  不经意间,大学校园甚至就在身边有了这样一群人:他们以一遍又一遍地温习《大话西游》为乐,开心时哈哈大笑,伤心处黯然落泪;张口就来片中的台词,一句“I服了you”、“你妈贵姓?”就有志同道合者的会心一笑;大学寝室里的“卧谈会”又多了个保留节目,对山歌似的大段大段对台词……
  共同的喜怒哀乐,共同的语言方式凝聚了数以万计的一群人,他们成了标志鲜明的“大话一族”。
 
  周星驰的电影中包含大量对经典文学作品、电影作品的颠覆和戏谑,用解构主义的名词解释叫做“戏仿”(Parody),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用游戏的态度进行模仿。这种电影手法最早始于1977年的美国电影《笑料什锦煲》(Hamburger Film Sandwich,又译《肯塔基大电影》),它由21段独立短片组成,分别拿当时流行的电视广告、肥皂剧和著名电影当作模仿和搞笑对象,比如模仿经典西部片《为了一些美元》的《为了一些日元》。经典本身自然不会像美元变成日元那样因戏仿而贬值,这种超越普通模仿意义的创作形式却由此发扬光大。凭借此片崭露头角的ZAZ电影小组(戴维·朱克、杰瑞·朱克和吉姆·亚伯拉罕)之后自成一派,鼓捣出了《空前绝后满天飞》(Airplane!)、《白头神探》(Naked Gun)系列、《惊声尖笑》(Scary Movie)系列等戏仿名作的名作。周星驰一直深得ZAZ小组的神髓,在他去年的贺岁大片《功夫》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继续追随ZAZ的脚步向N多大作“致敬”的影子。
  周星驰的电影为KUSO文化在中国内地的生根发芽提供了丰富养分,奠定了话语基础,戏仿也成为KUSO的重要表达方式。
 
●追本溯源说戏仿
  戏仿的主要特征是戏仿的对象一定是大家熟悉的东西,不是经典就是流行,比如卖座电影热播小品,比如中学课本里常年不变的文章教材。因为有了熟悉的作品作为模版,读者便能快速进入既定的场景和氛围,然后感受到完全不同的崭新内容,强烈的对比产生强烈的滑稽或反讽意味,KUSO的效果就出来了。比如网友的文章《纪念任盈盈君》(节选):
 
  公元二零零一年三月二十六日,就是央视电视剧频道为十八个月中在黄盗张变等手中遇害的任盈盈、令狐冲两君招魂显灵的那一天,我独在江湖外徘徊,遇见黄君,前来问我道,“JJ可曾为任盈盈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JJ还是写一点罢;任盈盈生前就很爱看JJ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糟践的文字,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头无腚之故罢,点击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脸面艰难中,毅然预定了《扯淡》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灌一点酸水的必要了,这虽然与盈盈毫不相干,但在看客,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看的不是玩意儿。四十多集笑熬的糨糊,咿呀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笑傲当哭,是不必在自宫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名导酷星的傻X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常滥的笑熬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常滥,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再比如《论奥美的倒掉》(节选):
 
  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玩家,其欣喜为何如?
  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全国的机房网吧,探听民意去。凡有电视电脑,街机家游,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单机游戏抱不平,不怪奥美太多事的?
  单机代理公司本应该只管自己代理单机游戏,国人喜欢韩国泡菜,泡菜喜欢诱惑国人,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单机,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网上类似戏仿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论雷峰塔的倒掉》等经典之作的文章比比皆是。像这种情况,先生匕首投枪的酷烈风格和文化先锋的崇高地位被软化和消解,传世名篇成为大众游文戏字的道具,原先固有的价值体系在KUSO面前抖落成一地鸡毛,让一部分人开怀欢笑,也让一部分人不知所措,甚至担忧和愤怒。
  其实,戏仿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既不是文化传统缺失的象证,也不是新新人类无中生有的玩意。当年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即是对传说和神话的戏仿,被鲁迅先生称为“出于作者之游戏”的《西游记》在明清年间也有许多诸如《西游补》的戏仿之作。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曾出现不少戏仿文学作品,在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拉伯雷的《巨人传》中,甚至连庄严的骑士礼仪和神圣的《圣经》文本都被戏仿。而据1993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的玛格丽特·A·罗丝所著《戏仿:古代、现代与后现代》(Parody: ancient, modern, and post-modern)论述,戏仿作为一种戏剧文体,发端于公元前4世纪。它最早是对叙事诗进行喜剧性模仿,或故意引用悲剧片段来制造笑料,著名的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就是一位戏仿大师。
 
●KUSO的混杂基因
  KUSO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复制拼贴。在近年网上随处可见的KUSO图片中,猥琐男、小胖、芙蓉姐姐们的照片被组合拼接成各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影海报、游戏角色、明星偶像或者别的什么,这与一幅上世纪经典图像的精神堪称一脉相承。
  1919年,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在巴黎街头买了一张复制版的《蒙娜丽莎》,回到家里,他拿起画笔在微笑大姐的脸上随手抹了两下,一张极具今日KUSO风格的“胡须版蒙娜丽莎”便诞生了。杜尚是现代艺术史上使用现成物件以拼贴、移植和改造的方法进行创作的先行者,早在1917年,他就将一只小便池“拷贝粘贴”到艺术展的现场,起名叫《泉》,这种前所未闻的另类风格,在当时属于著名的“达达主义”。从1918年特里斯坦·查拉发表的《达达主义宣言》的片断中,我们是否可以窥见些许今日KUSO的“BT基因”?
 
  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
   ……
   达达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它什么也不是,不是,不是
   好像是你们的希望:不是
   好像是你们的天堂:不是
   好像是你们的偶像:不是
   好像是你们的英雄:不是
   好像是你们的宗教:不是
   ……
 
  达达主义否定和怀疑一切,热衷于荒诞不经的恶作剧,这是KUSO文化的一种显著形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公布之后,一部分不大喜欢那五个小家伙的网友很快做出了反应,他们把福娃图片拼贴修改出了各种“葫芦娃版”、“日美动漫版”、“包子版”、“超级女声版”,之后又戏仿出了“鸭鸭”、“蜓蜓”、“的的”三个新福娃形象,这些举动让有关部门和主流媒体无奈地发出了“保卫福娃”的警告和呼吁。
  然而KUSO一族并不只是单纯地颠覆那些主流的、正统的东西,从最初认真把玩烂游戏的态度,到日后对于网络中涌现的各种平庸丑陋和光怪陆离的人、事、物一本正经的追捧,都折射出了“变态喜剧”——黑色幽默的影子。比如在2003年,新浪舰船知识论坛中一位ID为acd2366的网民发了一篇《利用失重现象宇航员也许就不会死》的帖子:
 
  在地球上,当飞机高速向下俯冲,达到一定速度时,人就会出现失重现象,飘起来。这也是训练宇航员适应失重一个办法。利用这一现象,如果把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座舱是单独密封结实,可抗摩擦高温,宇航员就不会死,当航天飞机坠向地面,速度越来越快,宇航员就会失重,飘起来。接触地面时,速度减到零,宇航员就落在舱底上,不会受伤,这种办法也可以用于宇宙飞船,民航机出现故障时。民航机一般不会用这种办法,还是要想办法飞回地面,但是在飞机损伤严重时,这也是一个办法。
 
  这篇背离物理常识异想天开的帖子,原本可能会淹没在论坛的汪洋大海中无声无息,但被好事者不断推波助澜,把acd2366树立为“失重教主”顶礼膜拜,一来二去回帖竟然超过了15000条,蔚为壮观。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比如在堪称内地KUSO“邪恶轴心”的猫扑社区,一张“猥琐男”的照片被炫技的PhotoShop爱好者们改得五花八门,乃至出现了“猥琐神教”。2004年天涯社区qianglan《一个重庆中产阶级的一天》引发出“兰友会”,2005年《魔兽世界》官网论坛中“孤独法神”一句“五个火球打过去,我不知道他还有多少血可以撑着”,被簇拥的玩家推为“火球教主”,2005年“火爆得让男人流鼻血的”芙蓉姐姐拥有“粉丝”组成的“芙蓉教”等等。在这些“集体有意识”起哄架秧子的人们身上,我们还可以分辨出若干超现实主义和行为艺术的色彩。
 
  当今社会,人们旧有的价值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越来越多“二元对立”的事情正在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今天谈论的KUSO文化,便打破了以往“好游戏要认真玩,烂游戏要扔一边”的思维模式。面对庄重典雅的东西,可以若无其事地轻快嬉戏,面对无聊滥俗的东西,可以若有其事地严肃探究。用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无底棋盘上的游戏”来形容KUSO现象,我们更容易理解KUSO一族哄闹背后的本质,那就是无视规则。这是一种在多重压力与束缚下寻求解脱的方式,是一种在没有个性的时代表现个性的方式。就像古罗马的双面神像雅努斯一样,KUSO的一面是酷,一面是猥琐,它静静地竖在那里,成为互联网大众狂欢的图腾柱。